首 页  |  杂志概况  |  封面人物  |  名家风采  |  艺苑杂谈  |  名家鉴赏  |  人物推荐  |  收藏天地  |  文化资讯  |  名家工作室  |  名馆推荐
 
 名家鉴赏
   · 名家鉴赏
>>更多
 
 
  • 中国艺术博览(201802)
  • 万福攸同郭子良书法集
  • 中国艺术博览(201712)
  • 中国艺术博览(201702)
 
 杂志订阅
查看往期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首页 > 名家鉴赏 > 名家鉴赏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之人民艺术家黄宾虹

                                                                 文|胡越

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两位艺术泰斗,他们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超的艺术造诣,被称为“南黄北齐”。“南黄”是指开创中国山水画新时代的山水大师黄宾虹,“北齐”指的是享誉世界的花鸟画大师齐白石。虽然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两人的作品却是风格迥异。齐白石作品以老辣的用笔,明艳清新的色调,颇具生活意趣的落款,而深得世人喜爱。黄宾虹的作品却是以笔墨韵味融于山川自然,神似不似,浑厚华滋的山水风格让一代代人痴迷其中。

晚清时期,中国画有着衰落之势,很多学画之人亦步亦趋,临古仿古。清末明初,习画者更是甜熟柔靡,空虚薄弱,渐成流下之风气。虽有海派几位花鸟画家冲出来,但山水画仍是萎靡不振之态。古正是在这样一种形势下,黄宾虹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改革求变,结束了“四王”以来较为保守的古典画派所造成的衰败之气,可以说是“起三百年之衰,振兴近代山水画的第一人”。其画风雄浑苍虬、深沉磅礴、浑厚华滋,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是近代山水画的分水岭。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谱写一个时代的新篇章,树立近代山水画的的新风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宾虹热”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深度去了解、体味他的艺术之美、精神之美。2015年,是黄宾虹诞辰150周年,我们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又应该如何去真正读懂这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民艺术家?黄宾虹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经历给又他的艺术之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1508299_18.jpg

爱国情怀铸就山水里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典绘画艺术体现了崇和尚美、重视心性修养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起源之一,并推动者民族精神品格21508299_2.jpg21508299_2.jpg的塑造。“人品即画品”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根本精神。明代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记文徵明,“自题其《米山》曰:人品不高,用墨无法”。纵观黄宾虹不同时期的作品,其技法、墨法、韵致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山水里的民族精神却是始终未曾改变。

黄宾虹祖辈经商,家承深厚;其父文质彬彬,工书画,长兰竹。自幼深受父亲影响,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黄宾虹刻苦好学,6岁时,便开始临摹家藏的沈庭瑞山水册,深得老师亲友赞许。

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每一个人都是人生的导师。黄宾虹从小聪慧好学,因而得到黄氏同族翰林黄崇惺的欣赏,并托人为黄宾虹带来《劝学赘言》等书,他为黄宾虹树立了一种读书仕进、为文做人的坦荡道路。而其父之友倪逸甫:“当如作字法,笔笔宜分明,方不致为画匠也。” 的教导,对黄宾虹画风的影响可谓弥足深远,这句话对于黄宾虹而言,犹如学画路上的一盏明灯,一记警音,让他时刻牢记不入“画匠”之途。

黄宾虹10岁时,随父亲游览杭州,在父亲朋友处见到被同为“元四家”之一倪瓒誉为“笔能扛鼎”的王蒙山水画,印象极深。王蒙用笔繁复的画风影响了黄宾虹的一生。1876年,13岁的黄宾虹随父亲回到家乡歙县,参加一年一度的乡试,考中秀才,并有幸拜在有“江南大儒”之称的汪宗沂门下,汪宗沂的人品、学养与爱国思潮对黄宾虹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zc-7478-1292.jpg

青年时期的黄宾虹尤为喜欢董其昌、査士标的山水。董其昌是中国书画史上一位分水岭式的人物,他不重写实,而讲究笔意墨韵,追求平淡天真、清润明丽的格调对黄宾虹影响颇大。黄宾虹在不断的临摹揣度中,笔力韵致、墨色用法,不断精进。他试着将书法的笔墨修养融会于绘画之中,所作山川木石,柔中有骨力,拙中带秀,清隽雅逸。

査士标是“新安四家”之一,其山水画笔墨疏简,风神懒散,气韵荒寒。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卢辅圣在谈黄宾虹和新安画派的关系时认为:“黄宾虹接受新安画派,一方面是他家乡的原因,接触的艺术资源比较方便,当然也有思想上共鸣的原因。“新安四家”等一批明末清初的徽籍遗民画家活跃于徽州地区,源于家国民族之痛的强烈个性意识,他们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心灵的逸气,并且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因为地缘关系、人生信念与画风都跟他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绘画追求比较一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缘由,在很长一段时期里,黄宾虹的画风都深受“新安画派”的影响,将士人的爱国情怀寄托在干笔淡墨、疏淡清逸的绘画艺术中。

厚积薄发的能量才足以一鸣惊人。而大多数人都只注重“发”,忽略“积”。黄宾虹24岁这一年赴扬州,住在家族的一个远亲家里。这家世代为官,收藏不少宋元名家真迹。黄宾虹如获至宝,不舍昼夜,终日临摹。在扬州期间,恰逢郑珊、陈崇光皆在扬州,他求学山水于郑,花鸟于陈。郑珊授黄宾虹“实处易,虚处难”六字画诀。但这时期的黄宾虹并未真正领悟到此六字诀的真谛,直至年过半百,巴蜀之游,才是黄宾虹绘画“虚实”的顿悟。陈崇光为当时扬州大家,作画苍老沉郁,尤长双钩花卉,黄宾虹在由“白宾虹”转变为“黑宾虹”的探索时期就大量使用了其双钩之法,也从此法中顿悟。不仅如此,黄宾虹还不断通过朋友引荐,观赏到一些扬州收藏家所藏书画,并先后廉价购得旧书画近三百件,多为明代名迹。而正是这一段经历,对于黄宾虹后来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很多重要经验,对他的眼界,他的艺术方面的熏陶,并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知识与技艺,对他后来的艺术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是他人生中一笔极为重要的财富。

49062738_11.jpg

古语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父亲生意亏累,家道中落,让黄宾虹优渥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变,举家辗转,回到家乡,开办一间制作徽墨的作坊。在遭逢家庭巨变的时期,黄宾虹并没有消沉不可度日,反而积极帮助父亲制墨,并学习了解不同墨的特点。这使得黄宾虹对墨的用法不同于他人,晚年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还积极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并通过寄情山水,纾解自己的民族情怀。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在京会试举子“公车上书”。黄宾虹在家服丧期间听到这一消息,激动地致信康、梁,赞同变法主张。这一年夏天,变法维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谭嗣同,经安徽贵池赴上海,黄宾虹知道后,特赶赴贵池与他会面,谭嗣同在认真听取黄宾虹的言辞以后,十分赞同其“武力救国”的思想。在黄宾虹早期的思想里,“武力救国”倾向十分明显,他还随汪宗沂学剑,也曾想仗剑走江湖,在动荡的年代里,长枪刀剑比笔杆子来得真实。

青年时期的黄宾虹可以说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涉足变法维新和反清斗争。然而,谭嗣同被杀,宣告“戊戌维新”彻底失败,黄宾虹 “维新派同谋者”的身份也被告发。幸而事前获悉,立即出逃,开始了一年巅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无暇顾及维新余党,黄宾虹才得以返乡,他的满腔热血逐渐转变成一腔愤懑,途经宣城响山时,更触景生情赋诗一首:“苛敛追捕谷弃农,盗由民化困穷凶;却为当道豺狼迫,狮吼空山一震聋。”     

1905年冬,歙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新安中学堂”成立,黄宾虹被聘为国文教授。后来,他又邀与自己有着同样爱国思想的陈去病前来新安中学堂教书。不仅如此,黄宾虹还与业师汪宗沂、武举人洪佩泉共商谋事,组织民众操练拳剑和骑术,以图策应可能的事变,并在家乡组织“黄社”,准备从事武力反清活动。

21508299_2.jpg

1906年,黄宾虹兼任教于安徽公学,当时陈独秀、刘师培、陶成章、苏曼殊、陈去病等都是该校教员,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每个人都是一部风雷激荡的历史缩写本。黄宾虹在风雨飘摇中临危受命,决定在自家后院私铸铜币,一方面作为革命党的活动经费,另一方面用以扰乱清朝的币制。革命党人从外地运来了铸币机,还派一名师傅负责铸造技术。正当首批铜钱出坯,等待印字之际,私铸铜币被人告发,黄宾虹闻讯连夜出走到上海。挫折并未使黄宾虹的民族情怀泯灭,终其一生都将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在行为与作品之中。北平沦陷后,甘忍贫困与孤独,坚持“名节砥砺,学书磋磨”,不为钱财名利所动,谢绝日本人的一切示好与活动,其民族精神可见一斑。

从早年受“新安画派”査士标,王蒙、沈周、董其昌等大师影响,到后来学习石涛等名家作品,通过长期的学习,其绘画作品宋元遗韵浓厚,以清雅疏淡见长,逐渐形成了他的基本面貌,被称为“白宾虹”。但这一时期的作品,章法结构从古人中来,皴法多为披麻、牛毛,偶有短笔点苔,愈早作品愈见枯硬痕迹。且作品多拟古,未形成独立自主、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风格。但随着爱国主义思想的渗入,他的绘画作品,虽疏朗而刚毅,清简而不失骨气。在与古人绘画思想的长期对话中,积淀了深厚的绘画基础,加之广交文人贤士,诗书画印皆有造诣,为日后风格的转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46181952490.jpg

师古造化  大器晚成

1908年到1937年,黄宾虹在上海居住长达30年这久。也是在这30年里,黄宾虹完成了其“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变。

很多研究黄宾虹绘画艺术的学者,在谈到黄宾虹到沪以后的前20年,形容其“绘画艺术没有任何改变”。其实不然,19111927年间,他先后编辑《神州国光集》、《神州大观》、《历代名家书画集》、《中国名画集》等金石书画图册,任《国画月刊》编辑、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等职,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术遗产的工作。1925年,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26年,组织金石书画艺观学会,主编《艺观》双月刊。在这段时间里,他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看似脱离了绘画,但他依托这样一个平台,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提高绘画鉴识能力与眼界,积淀深厚的文化艺术学养,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上海的30年里,发表文章1100余篇。

在上海的这一时期,黄宾虹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由章谷雏编辑整理成《黄宾虹画语录》。艺术语言的行程是长期实践过程的总结,是表现作者与其他艺术家有所区别,并有己独特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来源于作者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他对艺术的理解。黄宾虹的艺术语言是随着他的生活经历和艺术修养改变而改变。

安徽贵池,在黄宾虹的生命里有着不一样的精神意义。少年时满腔的爱国情怀促使他贵池会面铮铮君子谭嗣同,这是他第一次正面与维新变法的核心人物相接触,这是志同道合的惺惺相惜。谭嗣同的英勇就义,对黄宾虹的影响是至深的。1923年,黄宾虹再次到贵池,他游历山川,缅怀故人。当他第三次游历贵池之时,他的画风就开始注入新的灵魂。黄宾虹逐渐舍弃“新安画派”等的疏淡清逸,选择了非常契合自己思想的元人吴镇的画风。在“元四大家”中,吴镇可以算是最特殊的一个,秉性孤耿,终生不仕,其画中多有士气、逸气,是极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画。

1419005_20141210145747.jpg

游历写生对画家是一个积累素材、丰富题材、转变技法、形成观念的重要阶段。1928年开始,不断赴粤桂林等地讲学、写生。得画稿千余幅,为日后创作积累了大量创作资源。这时候的他从大自然中吸收很多古画里没有的东西,摒弃以古为范本,取舍于山水之间。1932年,应友人之邀入蜀,巴山蜀水里的烟云变幻,青翠叠湿,深深的印刻在黄宾虹的思想里、笔墨里,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越的契机。他大量使用积墨、破墨、焦墨,层层深厚、笔墨攒簇,画中之境,任意纵横,酣畅淋漓,虚中实,实中虚,变幻莫测。其在布局上,阴阳相和,负阴抱阳,动而与阳同波,静而与阴同德。空间构图灵活多变而又稳定的空间结构感,在笔墨与造化的高度统一中,黄宾虹实现了“使临古与写生融成一片”,形成了一个新的美学意境——浑厚华滋。这时期的黄宾虹即便画小景,也画出了大气象,画天地之大美,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呈现出人和大自然交融时那种精神的超越和精神的自由,这种精神境界绝没有功利性,而是根植于一个人的修养、境界。

1937 年由上海迁居北平,被聘为故宫古物鉴定委员。兼任国画研究院导师,及北平艺专教授,1948 年才返杭州。在北平的十一年里,黄宾虹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基础上,在风格上形成了真正的澶变。他把历年写生的近万件画稿带在身边,终日伏首案几、不问世事,在原有写生稿的基础上进行皴染,在似与不似之中融会贯通,形成了“黑、密、厚、重”的自家风格被称为“黑宾虹”。使得中国山水画的逸格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一时期他还编写了大量书画艺术著作,奠定了他书画创作的“大成”与“内美”。不仅如此,他还大胆尝试在水墨画中用点染法,将石青、石绿、朱砂作皴,欲将山水画的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相融合。

21508299_22.jpg

1948年,由北平归杭州,任国画教授。这个时期,他延续着已成熟的画风创作。83岁,对很多的艺术家而言,艺术风格已到顶点。而这时候的黄宾虹依然在不断探索,源于青年时期帮父亲制墨的经历,黄宾虹不断研究探索墨法的变化与交融。如果说60岁以前的黄宾虹以师古人为主,笔笔分明;60-70岁就是探索求新阶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70-80岁,逐渐形成了鲜明的自家风格,苍浑华滋,意境深邃。80岁以后,他依然没有放弃对山水画的探索研究,他在墨法上的新的感悟,将水墨运用推到一个极致,画面的朦胧深沉,与自然韵致的天衣无缝的契合,其无法不法、不似之似之韵,可谓是化机一片,实现了“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理念。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1985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黄宾虹画集》,著名画家潘天寿为书做序。他评论黄宾虹是“五百年其间必有名世者”。

20世界初,西方的绘画和其他艺术形式涌如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炽烈的碰撞。绘画领域也是新旧交替,各种绘画思潮、形式交织在一起,形成纷繁而又错综复杂的局面。在这样的探索过程里,许多受西方绘画影响较大的人形成了较明显的中西融合的艺术特点,徐悲鸿、林风眠皆是代表人物;而像张大千、潘天寿等就是坚守自己的艺术主张,坚决捍卫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之一 ;然黄宾虹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上取精用宏,并吸收西方绘画意识来树立表现具有深厚东方艺术之美的意境观念,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创作浑厚华滋的新面貌,是绘画艺术深具时代特色的集大成者。

1446181952490.jpg

黄宾虹自幼饱读经史子集,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青年时期参与维新变法与武装反清,画风受“新安画派”等影响,以清淡平和为主;中年开始寻寻觅觅,画风转变,经历了“白宾虹”到“黑宾虹”的转变。其清远而深邃的意境,尽去斧凿雕琢之迹,大趣拂拂,令观者动容。在这样一种郁勃的意象和高华的气格当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强大张力。半个世纪以来,许多画家都从黄宾虹身上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滋养,灵魂滋养。

黄宾虹用书法的笔墨在绘画上运用,总结出“一平,如锥画沙;二圆,如折钗股;三留,如屋漏痕;四重,如高山坠石;五变,参差离合,肥瘦短长,齐而不齐。”的“五笔”法;以及“浓、淡、破、渍、泼、焦、宿”的“七墨”法。由此,黄宾虹在实践上,也在理论上为中国画笔墨确立了一种可资参证的美学标准。这是一个超越前人,历史性的贡献。

黄宾虹从事艺术创作八十余载,学养丰富,著述宏富,足令后是学者敬仰。不仅在山水画的造诣上取得非凡的成就,形成了成熟独立的画学理论体系,其书法、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颇有建树,对中国古代艺术文物书画的鉴赏和考证卓有成绩。因黄宾虹在美术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他90岁寿辰的时候,黄宾虹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黄宾虹为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开辟新天地,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寂静高洁,是震撼心灵的深厚文化涵养与强大的艺术魅力。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位,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黄宾虹照片.jpg

黄宾虹 (1865年-1955年),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淅江金华,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矛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尤擅画山水。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53年被华东行政委员会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鉴古名画论》《古印概论》《古籀论证》等。



关键词: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929407417@qq.com
电话:010-63012099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京ICP备16026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