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杂志概况  |  封面人物  |  名家风采  |  艺苑杂谈  |  名家鉴赏  |  人物推荐  |  收藏天地  |  文化资讯  |  名家工作室  |  名馆推荐
 
 名家风采
   · 名家风采
>>更多
 
 
  • 中国艺术博览(201802)
  • 万福攸同郭子良书法集
  • 中国艺术博览(201712)
  • 中国艺术博览(201702)
 
 杂志订阅
查看往期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首页 > 名家风采 > 名家风采
 

李逸野

轻荡柔翰墨池浅,独步华庭旭素惊

——李逸野先生诗书画艺术简论

文/郭亚东

   现代作家马原说过大意这样的话,即传统意义上的诗书画艺术行将进入博物馆了,言下之意作家显得无奈而悲观。不可违言,在当代具有光芒高度和价值的中国诗书画艺术愈来愈显得孤独和寂寞。这是近几十年来的文化大背景决定的,即传统文化失缺,与之对应者更少的原因。当今李逸野先生的存在无疑是一例个案,他诗书画兼攻,且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值得我们去积极的关注和研究,其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也正在于此。

1532.jpg

    居士气度 高士风骨

    李逸野又名萧诗寒,一九二九年生于四川垫江县一个小山村。早岁曾在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和重庆私立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参军入伍,曾参加过黔东北的剿匪斗争。一九五一年初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新华社战地记者,采访中身负重伤。一九五四年伤愈转业,一九五六年参加《开封日报》工作,任编辑、记者。一九五九年三月被错划“右派”,历经磨难,受尽屈辱。

    先生现年过八旬,客居开封。曾有诗云:途穷误闯诗书画,老去空余黑白灰。人世百年牛马走,冥玄九度鬼神廻。尧天舜日情何短,桂馥兰芬恨早摧。临别仰天权自笑,不知别路与阿谁。

    诗写艺术与人世的艰辛,读来真让人感叹,正应了“文人自古多磨难”这句话。

    单就先生书艺而言,于古代它用心和视角直指怀素,又苦其心志从怀素到王铎。晚年兼习篆隶、魏碑诸体,以增加其书之厚度和宽博,法式大成,高标于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先生开始远离书坛,抱笃守志。远离书坛决非远离书艺,相反是先生抱守寂寞,心游于艺的佐证。最能体现先生胸襟、胆识、自信的行迹是他于此间写出的《向历史挑战》一文,发表于《书法导报》。与其说是先生当年“立此存照”的“承诺”,还不如说是先生比肩旭素“自励”之志之抒发。随后的十数年间,他又写出了《向历史再挑战》和《告别历史,结束挑战》等文相继发表,先生此行招致了圈内圈外一些人的瞠目、非议甚至是诟骂。当然,也有人高呼先生,额手称颂。书家蔡祥麟曾有诗赞曰:大逸安然功利外,真情遍野撒珠玑。纵观今世提名者,纸上襟怀几人敌?

1505.jpg

    先生关于大草的自估,在他《也谈清醒明鉴的历史观——答容子先生》一文中说:“在李的作品中哪来什么‘虚淡冲逸’,王觉斯的艺术非恶扎一路。充其量是用张芝、柳虞笔法拓而为大而已,如果单说它‘选择了圆笔’避而不谈他对‘方笔’和‘八面出锋’以及在连续系统的转与折的交替中的独到处理,就未免偏颇了。所以‘屋漏痕’不沾多少边,‘锥画沙’则较为明显。李对王所下的功夫也恰恰在这一点上,但较之对怀素的着力也不知要差多少倍。李接触书法就从《自叙帖》开始,多年来得狂草怀素、张旭的传统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黄王等字之长,还溶入了其他书体的东西,这才是李走得正路。”先生这段自述相信是较为贴切和全面的。

    先生在文章中还说道:“不管物议如何?有《项羽本纪》及其它几种作品在,可以向历史交代了。”

二00八年一月有人撰文发表于《书法导报》,建议李先生把作品精印一些,让还没有被权、利、名吞噬掉灵魂者看看,当代草书和古代珍品争奇斗艳的情景,该有多么惬意。即使《项羽本纪》等作品被漠视还会继续,而历史终究是抹不掉也霸占不了的。

    于今可见先生的书艺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折服。我们觉得先生书法沉着博大、起伏跌宕、奇峭俊丽、浑然天成的艺术风貌,确是怀素以后第一人。

    不可否认,先生在书艺上取得的成就,现世还远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走近和赏识,究其原因不外乎先生的淡泊自守,淡交之秉性,其作品很少参展或出书。他在一篇题为《云散风流》的小文中写道:我在清理信件时发现,越来越多的书画集、精品集、名录、辞典、博览……亟不可待地要出版,不知通过什么形式还是包办,都选上了我。约略统计有几十种,但要先寄钱去买书至少买一册。要名的得隆名,牟利的得厚利,各取所值,相得益彰,是最好的黄金搭档了。奇怪一些“居高声自远”的先生们,偏喜欢“作伥”,为其题词题字,题写书名,当主编、评委、顾问。此种作为自不会自费的,至少可借秋风“遨游”一番吧。须知,这类出版物太多,太滥,既无权威性,且少参考价值。曾见一名片变成折子,上面满是协会、学会的头衔,名列几十种辞典,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小展览及人编若干种集子的一长串名单,五光十色。漂亮的新衣遮不住丑陋的躯体。先生对艺术界或社会上出现“假大空”现象深恶痛绝,不留情面地鞭挞。先生曾对我不无幽默地说,名人多数是“忽悠”过来的。

1525.jpg

    中外艺术史告诉我们,凡真正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不乏身前不闻身后日隆不同凡响者。明代的徐文长,清代的“四僧”偏居云贵的僧人担当,欧洲的米勒、梵高、塞尚,还有现代的陈子莊、黄秋园等艺术家,概莫例外。齐白石也曾有语云:“书画乃寂寞之道也”的铁定断言。相信遗世独立的先生不会寂寞的,也同样相信国人对艺术的鉴赏水平,不会被所谓“旗帜如林”大师遍地走的乱相所忽悠。有诗云:高踞潮头仰天笑,春来秋去益峥嵘。对此,先生也有诗文作答:“身前身后两沉寂,毁誉何妨众口非。”

    再录先生《学书》诗:“书臻绝诣无巅峰,各执一偏补世穷。‘字如其人’开对半,心有邪念道难通。”谈诗文如唔面,一睹其居士之气息,高士之风采。

    文人品格  诗人气节

    我们面对已年过八旬的李逸野先生,探究其书画艺术历程,从他特殊的历史经历和“文人身份”开始是比较贴切的。在“文革”期间,先生是报社的主笔,写过大量的“庙堂”文章;同时他还浸淫于传统诗文的写作,他历来主张不论做学问或搞艺术,关键在一个“真”字,敢说真话,仗义执言是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即使“右派”的帽子牢牢戴在头上,“坐土飞机”、“游行”、“大批判”、“关禁闭”等文攻武斗,体罚、谩骂等,都没有改变其气节操守。先生濡美于善、和而不流、丈夫气节、战士之志、爱憎分明,决不媚眼折腰,以求安乐。在悼战友题为“吊高谦(兼殉国四十年)一诗中,有云:不见红花见黑沙,戎装骑马走天涯。百年魂去招不得,血泪和墨写梅花。”战友如手足般的深情厚意切切,感人至深。先生早岁就崇敬鲁迅,在读大学期间曾被师生们呼作“小鲁迅”。他颂扬正义,关注国运民情,投身学运,飞蛾扑火般向往革命,遂参军入伍,奔赴沙场。有诗云:六十年前上此山,如磐巨石阻山间。逡巡往复寻征路,敬向歌乐即时贤。小聚密林读“大众”,齐声轻唱“山那边”。蹉趺走过沧桑道,深信人间月儿圆。

    先生乐观豁达,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以诗文抒写心灵气质。

    在《咏李白》一首中写道:仗剑西来北向秦,胡姬酒肆长安城。轩车驷马琼林宴,李白不堪做弄臣。

在《禹门口北望黄河》一诗中写道:万水千流聚一身,带沙夹泥运横行。昆仑积雪昭永昼,大漠风尘掩黄昏。骇浪摧崖神鬼懼,狂涛捲石霹雳奔。天惊地怪浑不怕,全力只为破禹门。

    此诗音韵铿锵,大气磅礴,直抒胸臆,达到了极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

    先生崇尚自然、目极八荒,神游万古,诗云:大河何壮哉,訇然天际来。沃土开诸夏,激流毓睿才。物华济四海,文藻曜九陔。肇造洪荒业,乾坤一蓬莱。先生面对世俗,清白自守,决不同流,鞭挞时弊。诗云:秋草萋萋秋叶黄,古城夕照愈辉煌。颓垣不是六朝物,高捧奇石上殿堂。

1512.jpg

    先生以诗人之情品察社会人生,颂扬高尚,阐发人类之性灵内蕴,如《惊闻汶川大地震》云:山崩地裂寂无声,不见灾情见血痕。故国亲朋生与死?痛苦不是救灾人。再如《大爱》云:托天铁背护学生,双臂之下走红尘。方知人性高无极,大爱莫负未亡人。

    在悼灾中遇难同胞及救灾殉难烈士一诗中,先生写道:炎黄子孙本一家,抗震救灾来天涯。救得余生战士死,昊天泪雨奠中华。先生品评时事,爱憎分明,歌颂美德之情感人至深,值得后学学习。先生崇敬前贤,高歌吟颂鲁迅:百年回首是与非,先生烛照至精微。不因凄述抉经史,敢向溟濛起伏威。阿Q不圆终有继,涓生欲记已难期。抚今追昔俱陈迹,百草园中一振衣。于此,可见先生之旷达,清逸之秉性,让我们十分感佩。

    隐者哲思  学者魂魄

    李逸野先生作为一个诗人和书画家,无疑他清醒地选择了一条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之路。他曾经对友人说:我学画在前,学书在后。这里不得不说明:他是四十五岁后才涉足书艺的,他说,写到什么水平就该画到什么水平。我们曾问他,都学过谁的作品?他说对于传统的东西也不能都学,有的很好,有的也未必好。加之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要有所选择地学习和借鉴。对于山水,他于近代则心仪黄宾虹、傅抱石二家。花鸟画寄情于水墨大写意,于人物画则偶写之。水墨花鸟直指徐渭,八大,旁参齐白石、虚谷,其他可以忽略不计。对于画画,他曾对我们说,画家不是照相机,万物入画分美丑,可以说江山如画,说成画如江山就不妥。许多人都不知道他画画。而事实是他在国画特别是文人画方面下过真功夫。他既能高瞻远瞩,又能俯察精微,以画笔直抒胸臆状物抒情。近年我曾有幸数次见过先生作画,特别是水墨花鸟,他托兴毫素,运笔濡墨,顷刻画纸即斑斓多姿,生机盎然。先生曾有诗云:画笔何曾得自由,晨昏瞎榻已经秋。古今名迹见不得,直依鸿蒙作楚囚。对于画画,先生主张笔要活,墨要清,状物生动为上。诗言志,这当然是他胆识,自信之抒发。他在一幅题为《故园山水图》上题道:宾虹抱石细推求,蜀水巴山一体收。肝胆乡情生死地,不关董巨与营秋。

1512.jpg

    关于文人画,先生认为儒道之精神必须贯穿其中。要集合文人、画家、书家的多样技能于一身,以形驭神,神采为上。文人画不是虚幻的,而是画家雅化了的心迹表象。文人画称“写”而不常说是“画”出来的原因就在于此。文人画重哲理,重信念,偏轻技术和个性,最重要的是重学问,重人品。

    在我们能见到的先生的诗词中,题画诗要占三分之二以上,诗作既能源于生活,又能出尘拨俗,读来令人胸襟廓清,亲切感人。有《幼竹》云:彤云布暖到芜城,嫩笋突兀破土生。我劝众人好扶持,春风化雨早成林。再如《远望》云:筇杖扶躬上古塔,天涯尽处是君家。龙纹虎绣看不足,油菜争开十字花。

    在感叹历史、自然、风物、人情的诗作中,先生以独到精辟的见解付诸笔墨。有诗云:川原翻麦浪,一塚埋孤烟。野卉晶晶灼,秀草离离繁。文章非命薄,萁豆煮千年。人事穷道理,八斗何足言。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来思辨风物人情,精彩深刻。

    不可否认,先生作为诗书画修为全面的艺术家,他性格中有着一定的痴、狂、迂、怪等成分。这正是文人画家赖以存在、生长的缘故。文人画家把上述成分当作隐德来看待的,既是一种对崇高美的追求,不杂物欲,精神心灵的最高天地。在社会上有人将所谓先生的言语,添油加醋或断章取意弄成所谓“语录”传播开去,引得一些对号入座者的不悦,甚或是妒恨。对此,老人一贯保持沉默。不俗真君子,多情乃佛心,在家出家,心底安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慈大悲之情怀。

1.jpg

    其实,我们说老人有隐者哲思,学者魂魄之格局气象,是纵观了他人生与艺术行迹后而概念的。暂不问先生认可否?有诗云: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先生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且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健康乐观地活着。有先生在,我们和艺林就不会空旷和寂寞,因为,我们看到了一枝盛开着的奇葩!

其实,先生正安居于古城开封他的“风雨楼”内。有诗云:风雨忽来味风雨,沧桑阅尽又沧桑。此生此处难一好,

    无事无非是梦乡。



2012年3月8日晨于三楚艺术馆


                                                                                        


.jpg

    李逸野  笔名萧诗寒,1929年生,男,汉族,四川垫江县人,1951年初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新华社战地记者,采访中身负重伤。1954年伤愈转业,后参加《开封日报》工作。曾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后退会),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工书画、擅行书,兼善诸体,作品参加全国第二、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国际临书展,中日自咏诗书法展,首届中教书法展、中国书法百人展。与人合著《中国书法通鉴》,论文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获龙门奖金奖。成就及传略录入《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著作。

    李逸野先生现居开封。





关键词: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929407417@qq.com
电话:010-63012099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京ICP备160263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