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杂志概况  |  封面人物  |  名家风采  |  艺苑杂谈  |  名家鉴赏  |  人物推荐  |  收藏天地  |  文化资讯  |  名家工作室  |  名馆推荐
 
 编辑推荐
   · 编辑推荐
>>更多
 
 
  • 中国艺术博览(201802)
  • 万福攸同郭子良书法集
  • 中国艺术博览(201712)
  • 中国艺术博览(201702)
 
 杂志订阅
查看往期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首页 > 编辑推荐 > 编辑推荐
 

正道沧桑——林风眠的艺术及其社会实现历程

 原来对于林风眠的艺术一直都是将信将疑的态度,有时候看到他的一些作品觉得还可以,但也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并不能完全理解的作品,还有时候看到对其艺术浪漫气息的评价,觉得似是而非,所以对于林风眠艺术的认识一直游移不定。此次具体负责北京画院林风眠艺术的研究项目,读了一些研究文献,又系统地看了大部分作品,对于林风眠的认识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并且形成了几点明确的认识。概言之,林风眠的生活经历、艺术创作生涯及其艺术的社会实现历程都充满了曲折和错位,折射出很多问题,尤其是林风眠艺术的社会实现历程,更值得反思,这几点看法并不是仅就林风眠的艺术而论的,而是力求通过林风眠的艺术来认识和反思20世纪的中国艺术甚至中国文化。

54 船1950年代 纸本设色56.jpg

林风眠  《船》

林风眠的艺术,在他前期游学直至卸任艺专领导职务之前,应该说并没有太多的突出之处,这一点水天中先生在他的文章《林风眠的历史地位》中已经指出来了,本人也深表赞同,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度解读他早期的油画艺术。毋庸置疑,林风眠作为一个留洋学子之所以能够在回国之后相继担任南北两京艺专的校长职务,并不是由于什么杰出的艺术成就或者重大的社会影响,而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理念与民国教育界要人蔡元培的合拍,事情就这么简单。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的认可、支持和推介,才有了林风眠前期“意外”的辉煌。在当时的中国搞艺术就要依附于政治,而不是依靠专业本身,因为中国是个官本位社会,任何专业实现都要走人际交往的路线,要找政治靠山,所以在蔡元培淡出政坛之后,林风眠的艺术领导生涯也便结束了。当时有好多人写文章吹捧林风眠的油画艺术,也引来一些非议,包括鲁迅等文化权威都颇有微词。

66 孤鹜1950年代  纸本设色34x34cm 中华艺术宫藏.jpg

林风眠  《孤鹜》

林风眠的艺术生涯具有戏剧转折性的是,在林风眠告别了领导职位之后,他转向了传统水墨,并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求索之中,又迎来了自己艺术的真正成熟。可是这个时期,无论是民国还是新中国的专业界抑或民众,都没有认识到林风眠艺术的价值,这才是中国20世纪文艺真正的悲哀。直到1977年林风眠移居到香港之后,他的艺术才在这个汇聚了中西艺术和各种社会潮流激荡的地区被承认,然后波及国内,大陆才开始重新认识和接受林风眠。现在国内林风眠艺术作品收藏最大的机构就是上海中国画院了,这一批作品在林风眠冷落时期,他本人没说要捐赠,画院也没说要收藏,等林风眠到了香港火了之后,上海官方美术界迅速做出反应,1979年沈柔坚、吕蒙前往香港探视林风眠,这时林才“主动”立下字据,表示愿意将前述作品贡献给国家,这就成了遗存在国内的一批闪耀着东西艺术交汇光芒的文化瑰宝。也就是说国内的艺术受众没有自己的标准和判断力,其标准一个是看官方的脸色,再就是看国外的影响,这是20世纪中国文艺的通病。

67寒鸦  1950年代 纸本设色  40x38cm  上海美术家协会藏 (2).jpg

林风眠  《寒鸦》

诚然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和路径因为取法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路数,并且他对于中国艺术的吸收也不是主流的文人画笔墨遗产,这都避开了当时的中、西方艺术取法的主流,并且又远离了政治这个主题,所以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林风眠尝够了冷落、讥讽和忽略,直至人身的牢狱之灾,以至他数次把作品用水浸泡成纸浆销毁。

68 渔舟  1950年代  纸本设色35x34cm 中华艺术宫藏.jpg

林风眠  《渔舟》

林风眠的艺术表征了艺术探索的多元性可能。在中国,因为艺术的社会实现参杂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和权术关系,所以变得很艰难。但是艺术本身很纯净,也很简单,只要艺术家不走歪门邪道,把心思用在专业创作上面,坚持摸索,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在艺术风格层面的自为一体、自成一家,产生一种风格面貌,这在艺术上就成功了。艺术是多元的,也是开放的,林风眠的艺术没有走写实的路子,并不是所有的绘画都要写实,也并不是都要继承文人笔墨,绘画本身自为本体,绘画的本质就是绘画,只要在形式层面有了气息、出了味道,就有独立成熟完整的意义与价值,这是林风眠的艺术价值所在。

87  双鹜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32x32cm  中华艺术宫藏.jpg

林风眠  《双鹜》

可是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环境却硬是要把多元的艺术再利用政治标准来一元化,非要确立正宗和权威、等级和秩序,知识要想获得市场就必须和政治联姻,与权力结合,这就问题复杂了。林风眠后半生潜心四十年搞艺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却因失去了政治的眷顾,没再产生一点社会反响,世道多么残酷啊。20世纪的中国人对于艺术,真有点叶公好龙的意识,也不知道是真懂还是装懂,是真喜欢还是跟风赶潮,林风眠的艺术再次从反面证明了20世纪可悲的中国文艺界之怪现状。

93  猫头鹰  1960年代  纸本设色 45x45cm中华艺术宫藏.jpg

林风眠  《猫头鹰》

但好在一时的社会反响有无又并不能完全抹煞艺术的价值,一时的舆论和导向可以欺骗一个人一生,也可以蒙蔽一群人于一世,但是总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加之的本质在于实现。在文革结束之后,在主题性政治题材逐渐淡出时代潮流的政治背景下,艺术的本体论和审美意境开始成为时代文艺的主题,林风眠艺术实现的时代到来了。因为林风眠的艺术正是从审美意境这个层面来发展和开掘中国水墨画的,当原来的政治标准、形式标准和笔墨标准都失效了之后,绘画就剩下意境这个标准了,这个时候,林风眠的艺术站出来说话了。

林风眠的艺术证明了艺术多元并存的可能,他是真诚的排斥一元的,所以不会在排斥一元之中,再别有用心地把自己确立成一元,来垄断艺坛。可是有很多关于林风眠艺术的评价又陷入了另一个极端的一元,这种论调又过度地把林风眠的艺术推向极端,与当时对主题性创作和写实路线的反思潮流相结合,借林风眠来抨击写实路线和“徐、蒋”体系,把写实又说成庸俗透顶和一文不值,其实这个论调我认为值得商榷。林风眠避开了传统笔墨和写实主义,说明艺术具有偶然性和个体性,他在这个路径中走出来了,成就一家。但是又不能因为他的成就而全盘否定20世纪中国艺术的写实潮流。因为传统中国绘画走到封建末世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笔墨游戏之中,造成了严重的造型弊端,也丧失了对自然的新鲜感受,这个时候,中国艺术需要用写实主义来矫枉过正,否则就是死路一条。但是艺术的多元性又并不排斥具体的艺术家做多元的探索,更不抹煞其他路线上取得的艺术成就,所以不能把林风眠和徐蒋路线完全对立起来看待,他们各有其价值。林风眠的艺术只是证明了艺术面貌和探索的多元,并不能否定写实主义潮流給20世纪中国艺术带来的发展。

109  秋鹭.jpg

林风眠  《秋鹭》

林风眠一生谦逊低调,他本人不可能出于主观或有意,但是他的人生和艺术却在客观上似乎构成了某种对20世纪的国人、政界以及画坛主流风格的嘲弄。

(作者系北京画院研究员、人民日报社神州书画院特约书画家、黄山第一上海中心书画创作院工作室导师、《中国艺术博览》杂志副主编)



关键词:
评论加载中...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中国艺术博览杂志社 版权所有
电子邮件:929407417@qq.com
电话:010-63012099
地址:北京西城区琉璃厂西街57号207 京ICP备16026328号-1